科技日報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張夢然) 為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并探索潛在的預防措施,科學家通過測量飛沫粒徑分布、傳播距離和速度、不同通風水平的空氣傳播時間,對人們咳嗽和講話時產(chǎn)生的飛沫進行了詳細分析,該研究證實:良好的公共空間的通風條件,是可以稀釋并清除潛在的傳染性氣溶膠。相關文章近日發(fā)表在英國《柳葉刀·呼吸病學》雜志上。
目前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感染者的呼吸飛沫。而講話和咳嗽時產(chǎn)生的微小飛沫(直徑從亞微米級到接近10微米)含有病毒顆粒,病毒可以在氣溶膠里存活3小時并保持感染性,而這些飛沫,既可以通過氣溶膠進入氣道直接傳播,也可以通過被污染的手部接觸而間接傳播。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物理研究所、荷蘭心臟病中心、阿姆斯特丹大學醫(yī)學中心艾瑪兒童醫(yī)院的科學家們首先使用噴霧飛沫測量系統(tǒng)進行了激光衍射測量,以確定單次咳嗽和講話產(chǎn)生的呼吸飛沫粒徑分布;隨后又使用另一公司生產(chǎn)的激光片追蹤飛沫,通過拍攝飛沫對激光的散射來確定飛沫的速度和軌跡;并采用第3家公司設計的噴嘴,將一定數(shù)量的小飛沫分散到空氣中,模擬咳嗽產(chǎn)生的效果,以分析懸浮在實驗裝置中央的固定激光片的飛沫數(shù)量。
研究人員分別在無通風、只有機械通風、機械通風并打開一個入口門和一扇小窗戶這3個通風水平不同的房間里重復了實驗。在通風狀況最好的房間,30秒后的飛沫數(shù)量減半;而在無通風的房間,飛沫減半的時間大約需要5分鐘。這一結果與空氣阻力計算結果一致。
該研究表明,良好的通風,的確可以極大降低呼吸飛沫在空氣中的懸浮時間。這一發(fā)現(xiàn)有相當重要意義,因為盡管已經(jīng)采取了物理隔離措施,但在公共交通工具和療養(yǎng)院等通風不良且人員密集的地點,仍有病毒傳播的案例出現(xiàn)。研究人員表示,在這類通風不良的空間中,小呼吸飛沫的持續(xù)存在可能會導致新冠病毒的傳播,而改善公共空間的通風條件,則可以稀釋并清除潛在的傳染性氣溶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