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偉大征程,我國科學事業(y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和重要發(fā)展機遇,科學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之一,加強科學文化建設的緊迫性十分突出。
科學共同體是科學建制的核心,是由科學家組成的群體,這些科學家因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標,為加強交流、促進科學進步而結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共同體是科學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茖W共同體應該在科學文化的建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承擔更多的社會和歷史責任,對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主要應從以下五方面發(fā)力。
第一,大力倡導和弘揚科學精神?茖W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是貫穿于科學活動中的基本精神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中國進入新時代,科學精神最集中體現(xiàn)為科學家精神。科學共同體要加強對科學史的深入學習與研究,深刻認識科學的本質,深刻理解科學精神的基本特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探求和把握科學規(guī)律。要消除長期以來功利主義、形式主義對科研工作的影響,積極探索建立公正、科學、完善的分類評價體系。要注重以弘揚科學精神為核心的學術生態(tài)建設。要把弘揚科學精神從響亮口號變成廣大科技工作者踏踏實實的自覺行動,久久為功,進而形成文化基因。
第二,維護科學尊嚴、恪守科研道德與誠信、遵守科學倫理,與學術不端行為做堅決斗爭。近年來,國家政府部門以及科研機構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嚴格的制度規(guī)范。表面上,堅守科學道德和科研誠信已經形成廣泛共識,但是在一些科研教育機構,對學術不端行為還時有發(fā)生,零容忍的制度規(guī)范尚未得到切實有效貫徹。因此,科學共同體要痛下決心,在科教領域內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嚴厲懲治以身試法者,要加強研究,補充制定新規(guī)范,盡快解決“灰色地帶”問題。從根本上鏟除滋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土壤。
第三,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提高社會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建立,必須有全體人民高度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力支撐。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表明,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10.56%,與發(fā)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見,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迫在眉睫?茖W共同體要盡快改變少數人參與科學傳播與普及工作的狀況,動員和組織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科普工作中;要從單純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加速擴展到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傳播,同時還要堅決揭露和批判偽科學行為,正本清源、激濁揚清,還原科學事實的本來面目。
第四,當好科學與社會的橋梁。科技進步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對社會公眾的影響空前深入?茖W共同體要充分發(fā)揮科學與社會的橋梁作用,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與社會公眾的互動與交流,積極主動地回應社會和公眾的訴求,闡述自然現(xiàn)象的產生及其科學原理,詮釋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為公眾解疑釋惑。一些重大科技工程項目的建設,投資多少,安全性如何等,如果不涉及國家機密,都應主動向社會公眾報告,并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與質詢,取得社會公眾對科學事業(yè)持久的信任和支持。另外,科學共同體要嚴格約束,禁止極個別科學家散布對社會公眾產生不良影響和錯誤導向的言論。
第五,深入開展科學文化研究。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科學文化研究大都停留在少數科學史學者的圈子里,這種學術圈子內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僅有這樣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茖W文化研究應當有更多的科學史學、科學哲學、社會學學者和科學家的廣泛參與。研究的內容不僅包括科學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產生與發(fā)展、特征與流派等傳統(tǒng)問題,還要包括我國科學文化體系的構建、科學文化建設的實踐、科學文化的傳播、科學共同體的責任與作用等內容。研究的成果不僅發(fā)表在雜志上,更要引導和推進科學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從長遠看,科學文化不僅要成為科學共同體內部的文化基因,還要逐步擴展開來,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追求。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