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園位于故宮中軸線的北部,為明清帝后休憩的場所。其景觀特色之一,即為園林內點綴的奇石。這些奇石源于自然,卻與歷史人文氣息有著密切的聯系,為我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宮御花園里的奇石,以木變石、紋理石、珊瑚石為典型代表。
絳雪軒(位于御花園東南部位)前的庭院內,有一塊木變石。該石高約1.30米,寬約0.18米,坐落在高約1.10米的圓盆形石座上。其外觀類似于被切開的樹干,正面平整,背面呈弧形。石材表面紋理清晰,與周邊細小的斑片巧妙地融合。石材正面的中下側,雕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詩《詠木變石》,使得天然形成的木變石充滿了人文意境。
木變石的形成,主要源于樹木與泥沙之間的交代作用。“交代”為化學變化及置換作用,即原有礦物分解、新礦物同時生成的過程。樹木因地質或氣候的變化而被推倒,并進入河湖的泥沙中。在成千上萬年的地質時光中,密封在泥沙中的樹木以水為媒介,與周邊的礦物質產生交代作用,使得二氧化硅等物質取代了樹木的組織結構。這樣一來,樹木就逐漸變成了木變石。需要說明的是,礦物質的部分元素可使木變石呈現不同的顏色。御花園中的木變石表面有較大面積的黑褐色,說明其中含鐵、錳等元素較多。
天一門(位于園內正中)前的庭院西側,有一塊紋理石,其紋理形狀猶如一名古人朝北斗七星作揖,因而又被稱為“諸葛拜北斗”石。紋理石屬于一種發(fā)育紋理化構造的巖石,其紋理是在內、外力的地質作用下形成。“諸葛拜北斗”石屬于變質石英巖,石英含量超過85%,為石英砂巖或硅質巖經過地質作用而形成。在高溫高壓及礦物質的混合作用下,變質巖可發(fā)生物質成分的遷移或重新結晶。而在這種過程中,礦物質外部形態(tài)和排列方式的特點,使得巖石呈現出不同的紋理。紋理圖案往往色彩醒目,或為韻律感形狀,或為動植物形象,或為人物造型等,是園林賞石的重要觀賞部分。對于“諸葛拜北斗”石而言,受分布不均的氧化鐵影響,其表面呈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并形成相應特色圖案。
“諸葛拜北斗”石整體上大下小,呈僧帽形,高約0.70米(含假山形底托),最寬處約0.66米,坐落在高約0.45米的長方形須彌座上。巖石正面的顏色以褐色和灰色為主。褐色區(qū)域位于巖石正面的右側,呈豎向寬條狀,似乎把巖石從左往右分為“灰—褐—灰”3塊。中間褐色區(qū)域內的下部,有若干灰色的小圓形,組成一個類似北斗七星的形狀;左側灰色區(qū)域的下部,有古人拱手、面向北斗七星作揖的褐色形狀。上述天然紋理形成的造型,與《三國志》中諸葛亮拜北斗七星續(xù)命的故事相似。
天一門前的庭院西側,與紋理石相對的位置,有一塊珊瑚石。由于其外觀猶如成百上千條海參凝聚而成,因而又被稱為“海參石”。珊瑚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由珊瑚蟲消化食物后的分泌物塑造而成,或由珊瑚蟲本身的骨骼堆積而成。珊瑚蟲屬于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腔腸動物,以浮游的小生物為食,并攝取海水中的氧化鈣及二氧化碳,在體內合成碳酸鈣,然后將其分泌出來,以塑造自己的殼體。單個的珊瑚蟲如米粒般小,但珊瑚蟲一般為群居方式,易于形成較大的群體,且幼蟲附在死去珊瑚蟲的骨骼上生長,不斷分泌出碳酸鈣,因而形成體型較大的珊瑚石。
此“海參石”高約0.65米,最寬處約0.75米,底部最厚處約0.15米,坐落在高約0.45米的長方形須彌座上。從單體外觀看,每個珊瑚石長度相近,體型均為中間粗、兩端細、略帶彎曲的管狀物,且表面密布米粒大小的顆粒物,與海參的外形極其相似,不由令人感嘆自然造物之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