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冉冉升起”一座古橋,所謂“升起”,其實是因為湖面水位下降。消息傳開,游客和古橋建筑愛好者紛至沓來,一睹這座明代古橋的真容。
這座從湖中“升起”的古橋,名為萬年橋。其實這不是它第一次浮出水面。對于居住在新余市分宜縣鈐山鎮(zhèn)嶺下村的村民們來說,已經(jīng)多次目睹了古橋“出水”的壯觀場面。每逢這個時刻,今年70余歲的彭德建老人便會搬來竹椅,在自家院里眺望幾百米外的古橋現(xiàn)身,“這是一份記憶和念想!”他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湖水面積達50平方公里的仙女湖,是新余市著名的旅游“打卡地”,湖內(nèi)有100余座島嶼和數(shù)萬公頃原始森林,是亞洲最大的亞熱帶樹種基因庫,也是江西省最早開放的湖泊型景區(qū)。2016年8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仙女湖“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xiāng)”稱號,被推崇為“愛情圣地”和“演繹愛情經(jīng)典的搖籃”。其實,愛情離不開實實在在的生活。承載著歲月滄桑的萬年橋,在這片人間仙境里,留下了怎樣的歷史記憶?又揭示了古代勞動者怎樣的智慧與機巧?
“水中之梁”為何經(jīng)數(shù)百年沖刷而不倒
萬年橋全長384米,橋?qū)?.68米,據(jù)記載,整個造橋工程歷時10個月,共耗銀2萬余兩。
陪同科技日報記者專程實地考察的許國平,是江西省建筑結(jié)構(gòu)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據(jù)其介紹,萬年橋分橋基、橋拱、橋面三部分,其中橋基由10座千枚巖石壘砌的橋墩組成,橋拱共有11孔,曲線輕盈圓潤,橋面寬闊平整,鋪著大青石板,兩翼護以望柱與欄板連環(huán)相扣的石欄桿,上琢以珍禽怪獸和奇花異草,刀法雄健細膩,欄桿兩端銜有兩對抱鼓石,恰好與橋頭的兩對石獅背脊相對,可以說,其建造之精巧,是集當時造橋美學之大成。
拱橋古時被稱為“水中之梁”,根據(jù)萬年橋每個橋墩均嵌有風格粗獷的吸水獸,以及從橋墩迎水面呈錐狀堅挺的分水金剛雁翅墩來看,許國平分析,這種構(gòu)造不但奇?zhèn)ネΠ,而且具有分滔析浪的作用,減緩了湖水沖力,巧妙地發(fā)揮了橋基的自我保護功能,這也是確保拱橋穩(wěn)固的先決條件。
許國平說,中國有著1800多年的拱橋建造史,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傲立世界建橋史冊,其中萬年橋的橋拱便是堪稱完美的壓力拱,除橋墩花崗巖石用糯米汁拌石灰膠合外,每一個橋拱均用多塊長條石和短塊石組合砌筑,長短塊石的連接面凹凸鑲嵌以增強抗剪切力,滿足施工時穩(wěn)定橋拱的需要,能夠保證橋面?zhèn)鱽淼暮奢d通過拱形將壓力傳遞給橋墩,而不需額外采用抗拉材料。至于橋面采用青石板,則是因其不但耐磨而且顏色易統(tǒng)一,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喜歡選用的一種道路面層材料。
“構(gòu)造上的科學合理、選材及施工時的精心嚴謹,這種‘優(yōu)優(yōu)組合’構(gòu)成了萬年橋在水中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沖刷而不倒,這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動案例!”許國平感慨地說。
“十萬移民”使萬年橋湮沒水中
1958年,因興建江口水庫,分宜縣城喬遷新址,十萬余居民隨之搬遷。仿佛一夜之間,萬年橋與分宜古城一道,沉入煙波浩渺的湖水中。后來,為了通航的便利,跨度達14.4米的中拱被炸毀。從此,這座有著402年通行歷史的大型古橋,留在了史書和老人們的記憶里。
在萬年橋淹沒61年后的2019年,頻頻現(xiàn)身的萬年橋與新余市其他200余座古橋,被列為該市首批古橋保護單位。與此同時,新余市撥出專項資金,啟動首批古橋保護工程,通過修葺、禁航及編制保護規(guī)劃、出版相關(guān)資料圖書等,使之成為鄉(xiāng)愁的載體和地方文化底蘊的象征。
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總是與歷史的腳步相伴而行。資料顯示,拱橋是中國最常用的一種橋梁型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代的公路橋中拱橋占7%以上,由于石料資源豐富,拱橋多以石料為主,而當今世界從石拱橋衍生出的鋼筋混凝土拱橋的形式更是繁花似錦,拱橋的單孔跨徑也從古時幾米、十幾米拓展到百米以上。
金秋十月,枯水時節(jié),沿著仙女湖水岸邊裸露的河床,從淺灘放眼望去,半個身子露出水面的萬年橋猶如起伏的巨龍,在夕陽的余暉下泛映著歷史的倒影。這種殘缺的美在述說時代的變遷,更在昭示著一種文明的力量。
(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