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著重量超240公斤的“祝融號”火星車,“天問一號”探測器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qū),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也是中國首次在火星上留下自己鮮明的印記。同時,作為人類航天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技術成果,“天問一號”的成功著陸更具有世界性意義,它代表著人類探索宇宙未知和尋找“第二家園”的力量正在以共同的信念與執(zhí)著的腳步全力匯攏與集結。
96年前,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霍曼提出的“霍曼轉移軌道”顯示,每隔26個月,太陽、地球與火星就會排成一條直線,此時火星與地球保持5500萬公里的最短距離,相應的,從地球向火星發(fā)射探測器用時也最短,而且因為節(jié)省原料最終產生的成本也會相對較低。有了這種科學鋪墊,人類便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抓住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窗口期”,借助不斷成熟的航天技術朝著火星展開探測性發(fā)射物的實驗。
包括火星在內,人類對天際與外星的探索顯然不是滿足和停留于單純的科學發(fā)現(xiàn),而是要為自己尋找值得寄托與賴以續(xù)存的“第二家園”。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不僅讓經濟發(fā)條停擺,也使正常生活失序,各種大規(guī)模流行的疾病時刻威脅著人類,同時戰(zhàn)爭、貧窮與饑荒也在惡化人類的生存處境,滔天洪水、地震海嘯以及氣候變暖等極端天氣又在不間斷地侵蝕人類本已脆弱的生態(tài)神經,而各種神出鬼沒的小行星以及未知天體也構成了撞擊地球的重大風險。既如此,當火星被視為一顆可以期待的類地行星,自然就成為了人類登月成功后踏足地外星球的首選目標。這是人類居安思危的智慧表達,更是對自我生存權的一次未來籌謀與主動掌控。
對于火星的向往,目前除了美國、俄羅斯以及中國展開了實質性行動外,歐洲宇航局、日本、印度以及阿聯(lián)酋也曾發(fā)射過火星探測器。不過,與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真正擁有完整獨立的航天技術與能力有所不同,其他國家的“探火”之旅不是需要借助他人之力,就是必須仰仗第三方之技。
從發(fā)射“水手4號”飛船開始,過去56年中美國總共18次向火星發(fā)射各種類型的探測器,其中“水手9號”成為地火軌道中運行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據NASA的安排,2030年將完成載人登陸火星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的SpaceX所彰顯出的民間“探火”力量絲毫不亞于美國“國家隊”。按照“火星移民計劃”,到2024年,SpaceX旗下的“星艦”(Starship)推力可以超過4400噸,一次可將100人送上火星,繼而至2035年建立起一個規(guī)模為100萬人的火星城市。
與美國相比,前蘇聯(lián)的“探火”步伐雖要早幾年,但遭遇的坎坷卻大大超過前者。統(tǒng)計資料顯示,前蘇聯(lián)總共17次發(fā)射火星探測器,但不是在登陸時撞得粉粹,就是中途被沙塵暴所吞沒,或者干脆杳無音訊,且俄羅斯后來進行的三次探測活動同樣均以失敗告終,自此之后,為了降低發(fā)射成本,俄羅斯就不再“單干”而是選擇了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如聯(lián)手美國發(fā)射了考察火星水資源和礦物的“奧德賽”探測器,與歐洲航天局共同啟動“火星太空生物”計劃等。
俄羅斯也有與中國合作“探火”的行動,只是雙方的首次合作成果“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還沒等到進入地球軌道就墜入太平洋。目前來看,中國是全球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成功登陸的唯一國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太空探測經驗,而且號稱“胖五”的長征五號火箭時下推力超過1000噸,運載能力接近25噸,同時,中國載人空間站也將于2022年前后建成。依靠如此厚實的技術沉淀,“天問一號”順利著陸火星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國際航天界曾將火星探測比喻成隔著太平洋打高爾夫,其難度可想而知。數(shù)據顯示,迄今為止人類共執(zhí)行44次火星探測任務,其中25次失敗,成功率只有43%,低于53%的探月成功率。而更重要的是,雖然與地球一樣存在四季氣候,但火星平均氣溫則為-63℃,稀薄的大氣中又主要是二氧化碳,還時常刮起飛沙走石的特大級風暴。這樣一個環(huán)境惡劣的星球究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與生活自然就要打上重重問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美國的“毅力號”與中國的“天問一號”先后敲開了火星之門,人類從深度與廣度上繼續(xù)探尋的步伐就不會戛然而止,走向成功的希望也會不斷增大。
首先,技術的日臻進步可極大提升人類走進火星的全方位效能。相對于火星的物質環(huán)境處于靜止狀態(tài)而言,人類投射到火星的探測與開發(fā)技術則始終處于進化與升級之中,于是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火箭推力將會更為強大,空間載體承重量也會加倍擴充,而且無論是動力工具還是運輸工具,空中飛行的速度也會更快,因此,與現(xiàn)在完成火地單向里程足足需要8-10個月相比,未來所需花費的時間必將大大縮短,并且人類完全可以光速般地自由往返于地球與火星之間;不僅如此,飛行加快與空間變大的太空運載工具還會將更多的物資從地球運送到火星之上,以支持人類在新的空域上建起相應的生產與生活基礎設施。
其次,認知的不斷拓展可強力輔佐人類開發(fā)火星的綜合性資源。每一次艱難的著陸探測,人類都可以捕獲到有價值的火星信息,如“水手9號”發(fā)現(xiàn)了太陽系最高的奧林帕斯山和最長的水手峽谷;“勘探者號”發(fā)現(xiàn)了冰川、湖泊和水溝存在的痕跡;“奧德賽號”發(fā)現(xiàn)了廣泛存在的地下水分;“好奇號”發(fā)現(xiàn)了甲烷類有機物等,“毅力號”首次通過高溫電解的方式將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和氧氣,而伴隨著未來探測的延續(xù)與深入,特別是伴隨著智能機器人登陸到火星上開展無死角的全覆蓋探測,更加清晰而全面的火星形象必將飽滿地呈現(xiàn)在人類面前,在此基礎上,人類便可利用技術工具對火星上的資源進行精準性開發(fā)與利用,如通過3D打印技術將火星土壤中的氧硅鐵鋁打印成鋼和玻璃,憑借同位素裂變技術加熱火星土壤中的高度酸鹽,讓它發(fā)生化學反應并產生氧氣等。對此,我們要說,也許人類不大可能讓地球變得更美,但未來完全能夠讓火星變得更好。
另外,科學的近場實驗可次序構建人類進駐火星的基礎性環(huán)境。在對火星基本信息有了一定認知的基礎上,人類可以在地球上創(chuàng)設出規(guī)模各異的封閉性火星實驗基地,借此開展針對火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物成長以及資源改造實驗,在此基礎上再將可成活的細菌、藻類、地衣類等植物大面積遷移到火星上,加速火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地球化進程。目前看,除了俄羅斯啟動與展開了“火星500實驗”計劃外,中國也在青海省建立了“火星模擬基地”,阿聯(lián)酋在迪拜建造出了面積相當30個足球場大的“火星科學城”,分別從動植物培育、水資源應用以及食品安全等視角進行試驗與研究。因此,當未來人類正式踏足到火星之上時,或許不僅真的能夠看到綠色的草地、蒼翠的森林以及流淌的活水,還可以聽到悅耳的鳥鳴以及聞到芬芳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