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秋佳節(jié)的臨近,溫州蒼南的一家老字號——橋墩門月餅,正以獨特的“慢哲學”書寫著品牌傳奇,第四代傳承人王世元用“一生只做一只餅”的極致專注,將傳統(tǒng)技藝淬煉成非遺IP,又以騎行中國的壯闊人生,詮釋著溫州人“既守根脈,又行萬里”的創(chuàng)新精神。
從南貨店到非遺IP的品牌突圍
“橋墩門”的故事源遠流長,始于王世元的曾祖父王顯南。1918年,在橋墩卅七街的“王長茂南貨店”里,一款以桂圓、蜜餞為餡的“芝麻餅”誕生了,這便是橋墩月餅最初的形態(tài)。
上世紀90年代,大學生王世元放棄“鐵飯碗”,攜妻兒在溫州市區(qū)西城路教場頭12號開出了第一家“橋墩月餅店”。憑借王世元的文人情懷,他將月餅變?yōu)槲幕浇。王世元指著墻上掛著的一幅由書法家陳忠康老師題寫的“橋墩月餅”作品向記者介紹當年和許多文人朋友交往的點滴。1997年以來,他也先后注冊了“橋墩”“橋墩門”商標,使得橋墩門月餅從市井點心逐漸升級為文化符號。
2013年,王世元正式成立浙江橋墩門食品有限公司,開始邁向規(guī)模化、標準化的生產(chǎn)階段。如今,公司位于蒼南縣靈溪鎮(zhèn),已發(fā)展成占地10來畝、年產(chǎn)值幾千萬元的蒼南農(nóng)業(yè)龍頭企業(yè)。
非遺技藝的“守”與“破”
王世元作為月餅界的市級非遺傳承人對傳統(tǒng)的堅守近乎執(zhí)拗。橋墩門月餅最大的特色是古早味和純手工。即便訂單激增,他仍堅持手工揉面、包餡,“機器做的餅皮沒有溫度!泵磕曛星锴暗囊粋月,廠房里老師傅們的手指翻飛如蝶,芝麻、五仁、鮮肉的香氣交織,這一場景已重復了三十余年。
但守藝不等于守舊。王世元每年堅持研發(fā)1-2款新品:黃精桑葚餅融入了藥食同源理念,陳皮水果餡則瞄準年輕群體!皞鹘y(tǒng)五仁是根,但新口味要讓百年老味持續(xù)煥新!比缃,“橋墩門”月餅已擁有近十種口味,斬獲多項行業(yè)大獎。
在他的執(zhí)掌下,浙江橋墩門食品有限公司名聲鵲起,但廠房每年僅啟用一個月。其余時間,王世元拒絕多元化經(jīng)營,堅持“一生一餅”:“別人說我浪費,可匠人需要時間沉淀!
“月餅匠人”與“騎行俠客”的雙面人生
若以為王世元的生活只有月餅,便小看了這位“非遺江湖”的俠客。令人稱奇的是王世元的“雙面人生”:每年月餅季結(jié)束,他便化身騎行俠客。2006年,他獨自從蒼南出發(fā),17天時間,騎行2100公里,到達北京。此后的每一年,王世元便用車輪丈量中國大地:北至漠河、南抵海南、西達喀什,四次進藏……在他的騎行地圖里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騎過的路和踏遍的山河。
2025年初,57歲的他更是獨自騎著摩托闖上青藏高原,18天,5680公里,在風雪中與經(jīng)幡共舞。摩托車穿越滇藏線時,不小心車輪打滑,連車帶人摔了一跤,好在只是皮外傷,可是摩托的鏈條卻斷了兩截。王世元一路推著摩托,尋求幫助,摔車修鏈的驚險與100元小旅館的孤獨,他淡淡地笑稱為“享受”!白鲈嘛炇鞘諗啃纳,騎行是放空自己!蓖跏涝f,孤獨的旅途讓他更懂“匠心”二字的重量。
“做餅要專注,人生要開闊。”王世元說。今年中秋后,他又將啟程“走西口”,這次要從內(nèi)蒙包頭出發(fā)騎行至山西。這位非遺匠人用車輪丈量山河,卻始終將根扎在橋墩——正如“橋墩門”月餅,既是守藝的豐碑,亦是創(chuàng)新的注腳。
(記者 夏曉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