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陜西師范大學校園,蟬鳴聲聲。一張泛黃的《黃河大合唱》手稿,靜靜地置于實驗室工作臺。工作人員用棉簽蘸取特制溶液,輕輕拂拭譜紙上幾近消失的音符。在藥劑的滲透下,1939年延安魯藝學子謄寫的旋律漸次清晰。這是該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玉虎教授團隊近期搶救的又一批抗戰(zhàn)文物之一。
40年來,李玉虎帶領團隊應用自主研發(fā)技術,修復抗戰(zhàn)時期紙質檔案、影像膠片等各類文物數(shù)十萬件,為搶救民族記憶筑牢科技支撐。
重現(xiàn)舊照原貌
“人工智能、數(shù)字化修復只能模擬或‘想象’,不能作為事實依據(jù),我們要還原歷史原貌!崩钣窕⒌莱龆嗄陙硇迯褪妨系母形。
1942年的雪村戰(zhàn)斗,是八路軍反侵華日軍圍剿的慘烈斗爭,眾多將士壯烈犧牲。2024年,河北省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遷移雪村戰(zhàn)斗犧牲烈士遺骸時,在一名戰(zhàn)士胸前發(fā)現(xiàn)一枚銹跡斑斑的小圓鏡框,從中依稀可見一張年輕女性的照片。
“復原女子容貌,能為確定烈士身份和尋找親屬提供線索。這不僅是責任,更有重要歷史價值。”肅寧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袁樹凱說。
李玉虎回憶初見照片時的情景說:“照片加在兩片玻璃間,相紙老化嚴重,正面影像層已經粘在玻璃上,一碰就碎。”團隊研判后,決定用微米級液霧噴灑照片背面,讓顯現(xiàn)加固劑緩慢滲透影像層,在修復同時增強照片強度與韌性。
數(shù)小時后,照片原貌重現(xiàn):女子面容清秀,嘴角微翹,頭戴月牙形發(fā)飾,身穿翻領外套。在場者無不動容。
1983年,李玉虎從西北大學化學系畢業(yè),進入陜西省檔案館修復歷史檔案。從一份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紙質檔案起步,他一干就是40多年。修復范圍從紙張擴展到照片、底片、電影膠片,團隊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關。
“檔案常因賦存環(huán)境、字跡材料與紙張之間的化學作用等,出現(xiàn)字跡褪色消失、擴散模糊、紙張酸化脆化破碎等問題!崩钣窕⒔榻B,團隊從20世紀80年代起,便開始系統(tǒng)研究病害成因和治理手段。經過反復試驗,團隊創(chuàng)新開發(fā)“褪變檔案字跡恢復與保護”技術,讓模糊難辨的字跡清晰顯現(xiàn)并保持穩(wěn)定。
修復1938年《救亡日報》時,團隊用35微米的埃及棉纖維織成透光網,用高分子材料貼合碎成蛛網的紙張。這種棉網能讓一觸即碎的報紙重新挺立,且能完整取下!凹纫原歷史,也要給未來技術留出空間!崩钣窕⒄f。
治好“膠片癌癥”
在實驗室里,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一組拍攝于1939—1940年抗戰(zhàn)期間的縮微膠片。今年暑期,團隊接手修復這批縮微膠片。這組膠片表面布滿氣泡黑斑,如同生了銹。這些將A4紙大小信息縮成方寸之間的“情報”,表面氣泡遮擋了關鍵文字!斑@是‘醋酸綜合征’,國際上叫‘膠片癌癥’!崩钣窕⒔忉專z片酸化會自我降解,最終變成黏糊糊的“爛泥”。
面對這一國際公認難題,團隊首創(chuàng)“液氮療法”。該方法將膠片浸入-196℃液氮,利用水冰相變的膨脹力無損分離粘連層,再以納米脫酸膜中和酸性!耙粋字只有零點幾平方毫米大!崩钣窕⒄f,團隊成員們在顯微鏡下用微米級銀針穿刺氣泡,注入溶解劑,使900多盤膠片上的抗戰(zhàn)信息重見天日。
“照片、底片、電影膠片等感光影像檔案,常因時間久遠或保存不當出現(xiàn)影像劣化、乳劑層龜裂起翹成渣和‘醋酸綜合征’。”李玉虎說,團隊創(chuàng)建了“穩(wěn)定材料加固與光學顯現(xiàn)協(xié)同恢復影像原貌”等技術,系統(tǒng)解決了感光影像檔案保護的主要難題,支撐修復了大量重大歷史事件照片,形成寶貴的歷史影像檔案。
目前,李玉虎的團隊已近百人,他卻深感緊迫:“培養(yǎng)一名成熟的修復師需六到七年,他們得懂化學、材料學,更得懂歷史——明白手中物件承載的重量!
至今,團隊已修復抗戰(zhàn)照片底片27萬多張、電影膠片3000多盤!拔覀円恢痹诤蜁r間賽跑!崩钣窕⒑粲酰瑢⒖箲(zhàn)文物修復納入社會公益項目!按蚱葡抻诒Wo、保密的封閉現(xiàn)狀,讓修復技術得到更廣泛推廣!崩钣窕⒄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