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江,你看看物料輸送流,滾筒到喂入輥、再到主機的輸送路線是否順暢?這是關鍵點!苯,在位于濟南市桑園路19號的山東省農機科研院會議室里,薦世春研究員手指大屏幕,正在劃重點。
非常時期的這場科研論證會透露著不同。專家們相互間隔、戴好口罩是必須的,但此時120公里之外工程師們的隔空參與,大家一起“頭腦風暴”才是最大看點。
將新鮮的青貯玉米、高粱等作物收割、輸送、切碎、拋送、裝車,這是青貯機械的主要作業(yè)流程。動力系統(tǒng)、行走系統(tǒng)、青貯割臺、切碎拋送系統(tǒng)構成了其四大部件,而位于機械最前方的“青貯割臺”是核心所在。
眼前的這場科研論證會,就是圍繞這一核心進行的。
“立式雙圓盤青貯收獲割臺”項目成員、山東省農機院高級工程師李青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市場上的青貯機械多數(shù)采用滾刀式“割臺”,速度慢,功耗大,切碎質量不好是其三大弊端。而擁有多年技術積累的農機院團隊顯然頗有心得,提出的方案可完美解決三大難題,也讓120公里之外的德州鑫馳農機制造公司找上門來。
課題是年前敲定的,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科研人的計劃。
好在,這段時間,研發(fā)沒有放下。李青江和同事們明白,有兩大挑戰(zhàn)擺在前面:一是前方“割臺”與中間主機的匹配問題;二是物料流能否形成流暢輸送鏈問題。
還好,項目組除了孫志民、李青江等青年科研骨干外,“農機院大咖”鐘波、薦世春、杜建剛、周進等也現(xiàn)身會場,指點迷津。
杜建剛研究員提出疑問:“兩級空檔是否會導致青貯物料堵塞?”鐘波研究員著重強調,“方案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借用現(xiàn)有零部件的原則,減少設計和生產時間,加快項目進程!
……
現(xiàn)場氣氛熱烈,也嚴肅得像一場考試——企業(yè)出題,專家答題,產研轉換的順暢與否,此時交流最關鍵。
“青貯割臺物料能不能送過去?物料輸送是否流暢?物料能否順利喂入主機?”
李青江告訴記者,上述問題是討論的重點,也是形成“頭腦風暴”的地方。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瞄準難題,或答疑解惑,或查漏補缺。轉眼間,一兩個小時過去了。
“方案略有瑕疵,但稍加改進便可成型!睜庌q之后是共識,大專家“一錘定音”!胺桨缸龀闪耍麄項目就推進了三分之一了!眮碜云髽I(yè)、大咖們的肯定,讓李青江倍感欣慰。但對他和同事們來說,還遠未到松一口氣的時候,因為接下來要整理圖紙,樣機試制,產品試驗……
非常時期,科研者采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論證方式,借助微信群聊、視頻會議等工具,與工程師們進行網(wǎng)絡連線,就設計方案、關鍵技術要點進行論證。李青江說:“會議如此高效,出乎意料!
原本的“無奈之舉”竟然收獲奇效,也讓鑫馳農機公司負責人李強喜在心里,“這場論證會,方式新穎,人員專業(yè),既給力又及時,特別是青貯收獲割臺這款產品,外觀漂亮、結構緊湊、傳動簡單,通過理論計算和虛擬模擬,切割效果和夾持過程很穩(wěn)定”。
“如果和主機匹配完美,就一定能成暢銷新品!崩顝妼Υ诵判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