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杭州市蓓蕾幼兒園西塘河園區(qū)“沉浸·探究·生長——藏在和盛街50號的微橋西”第三屆兒童項目成果展舉行。近300名“小小探索家”歷經60余天沉浸式項目化學習,以童真視角“復刻”橋西直街的文化肌理,讓這條承載杭州記憶的百年老街,通過小朋友們的眼睛和雙手,煥發(fā)新的文化生命力。西塘河園區(qū)的全體家長、小朋友齊聚在一起,共同見證“藏在蓓蕾幼兒園的微橋西”的精彩成果。
沉浸:藏在幼兒園里的微橋西
橋西直街,不僅是家門口的文化瑰寶,更是全國兒童友好社區(qū)建設的生動典范。生活在橋西周邊的小蓓蕾們,將這份深厚的街區(qū)情緣“搬”回了幼兒園!博物館群落、文藝小鋪、兒童友好街區(qū)……通過精心打造的30余個微縮場景,漫步展區(qū),仿佛置身于一個靈動鮮活的“微橋西”。
大三班的孩子們深入橋西直街調研游客需求,萌生了“為游客撐一把傘”的暖心行動。他們在“微橋西”設立了“為你撐一把傘-流動借傘點”,并設計了清晰的租賃流程,將便捷與關懷傳遞給每一位“游客”。將傘扇博物館藏進了幼兒園。
大二班的孩子們癡迷于《刀剪劍博物館》中兵器的造型奧秘,他們將這份興趣化作創(chuàng)意,設計出獨特的“英雄兵器棒冰”,在“蓓蕾刀劍小賣部”火熱“發(fā)售”,俘獲了眾多小游客的心。中一班的寶貝們則在“甜氣剪刀鋪”里,展示親手制作的各色剪刀文創(chuàng)產品。琳瑯滿目的創(chuàng)意造型與功能設計,讓人不禁驚嘆:“原來剪刀還能這么玩兒!”
在橋西直街卡通造型的“拱拱樂園”里,托小班的寶寶們盡情嬉戲。他們在“拱拱小劇場”換上華服,隨樂起舞;在“一米泡泡長廊”開啟感官冒險,探索色彩、鏡面與果汁的美妙世界。
探究:問題里藏著孩子的“學習力”
橋西直街的一磚一瓦都藏著問號,而孩子們正是破譯密碼的小偵探。在這場項目化學習中,他們以“問題”為鑰匙,用腳下的探索和手中的創(chuàng)造來解讀“家鄉(xiāng)寶藏”。
項目成果展的“學習過程問題展板”,從最初稚嫩而好奇的“為什么?”,到過程中小組合作共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再到最終充滿成就感的“我做到啦!”
每一塊都無聲訴說著孩一個獨特的探究故事。
中三班的風箏小匠人們來了!他們對“風箏的骨架為什么那么光滑?”“為什么沒有風箏線風箏就飛不起來?”“風箏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等問題展開探索……并用稚嫩的童聲邀請游客參與“風箏秘密知多少?”互動問答:“橋西直街哪些博物館有風箏?”“橋西直街的風箏大師是誰?”“風箏最早做什么用”……風箏的歷史和制作過程在游戲中悄然傳遞。
面對種類繁多的扇子,中二班孩子的問題如泉涌:“長柄扇有什么用?”“諸葛亮為何愛羽扇?”“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有什么本領?”展板上清晰呈現了他們通過博物館探秘、實地調查、家長助教等多種方式尋找答案的探究足跡。他們還在展覽中推出創(chuàng)意的“以詩換扇?”的游戲化評價,游客們通過完成趣味小任務,便能換取孩子們制作的精美扇子,互動氛圍熱烈。
生長:藏在孩子們的真實生活里
當文化的種子在探究的沃土中生根發(fā)芽,它便以最鮮活的方式“生長”在孩子們的生活與表達中。當孩子們用自己的小手在丈量拱宸橋、用手復刻博物館的展品、用心設計橋西游覽路線時,早已把“文化的傳承”刻進了童年記憶。
橋西直街上的拱宸書院內,佩戴著橋西社區(qū)頒發(fā)胸章的“小導游”們正式“上崗”啦!他們根據小游客的不同需求,熱情推薦個性化專屬路線——尋味特色美食、體驗手工樂趣、打卡文藝小鋪、漫游博物館群……一切都可在孩子們親手設計的《兒童游覽冊》中找到指引。此刻,運河邊“小主人”們的文化傳承意識在生長。
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展柜里沉睡的剪刀們,在中一班萌娃的奇思妙想中“活”了過來!在《小剪刀的奇妙冒險》創(chuàng)意劇目里,剪刀們不僅偷偷“逃離”博物館,更在孩子們的手中開啟了一段奇幻之旅。孩子們將了解到的剪刀種類、結構與功能,融入天馬行空的想象,兒童的創(chuàng)意設計通過趣味劇目的方式在不斷延伸。
在大二班上演的《木蘭從軍記》創(chuàng)意劇中,小朋友們用獨特的方式巧妙地將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與不同刀劍的特點進行鏈接,在為木蘭從軍中不同人物設計適宜刀劍的過程中,詮釋并表達自己對古代刀劍文化的獨特探索與思考。
在大運河博物館琳瑯滿目的館藏中,大一班的小小探索者們被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深深吸引——鎮(zhèn)守運河千年的神獸“蟲八”。這個造型奇特的守護者,成為了孩子們叩開運河文化大門的金鑰匙。通過實地觀察、資料查閱,孩子們的理解不斷深化。他們將收獲轉化為朗朗上口的兒童快板,用稚嫩的童聲演繹千年運河故事。
孩子們用這些生動鮮活、充滿童趣的項目成果向人們傳遞:文化傳承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真正“活”在下一代的生活里、游戲里、創(chuàng)造里、表達里。
在“沉浸·探究·生長”的教育實踐中,孩子們以獨特的方式激活了傳統(tǒng)文化——他們將博物館的館藏珍品、江南煙雨中的傘與扇,轉化為充滿童趣的沉浸式學習體驗。探究的種子在稚嫩的心靈中破土發(fā)芽,生長出令人驚喜的成果:一本本稚拙卻充滿創(chuàng)意的《兒童游覽冊》,成為推介橋西直街的最佳指南;一首首清亮的童謠,讓老字號的故事煥發(fā)新生。
通訊員 徐瑾怡